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
|
前不久,一名来自复旦大学的硕士和34名志愿者共同完成一份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》,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1年。资料库的发起者名叫吴恒,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07级硕士,据他介绍,整份资料库从搜集到成文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,而34名参与工作的大多志愿者直至完成都未见过面。
伴随《资料库》的完成,吴恒还整理写作了《易粪相食: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(2004-2011)》与《掷出窗外:面对食品安全危机,我们应有的态度》两份报告。其中总结道,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几个特点:涉及面特别广、违法手段特别狡猾、危害特别巨大、查处特别困难。
民间发起调查行动 1个月统计8年数据
一切想法都起源于一条关于“造假牛肉”的新闻。2011年5月,吴恒听说一条关于牛肉膏涂上猪肉变成“伪牛肉”的事件,猛然想起不久前还和同学一起实用口味不正的牛肉,顿感后怕。于是,一个想法便开始在心中萌生,何不做一份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?
然而,面对大量的新闻和网络资料,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太微不足道,于是,吴恒在人人网和博客上分别发布“英雄帖”,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参与搜集食品安全资料。
这样的呼求很快得到了相应,仅一天之内就召集到了30多名志愿者,这些人多是吴恒朋友的朋友,许多人甚至素未谋面。
由于自己非食品专业,吴恒决定从新闻入手,初定1个月的时间整理从2004年至2011年的食品安全类新闻。所有的志愿者利用网络搜集各年出现的相关新闻,17天内,团队共查阅相关报道近17268篇,约计1000万字。从中筛选有资质媒体、明确受害事件的报道2000余篇,最后再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将食品问题以造假、过期、添加剂等数十种表述方式进行分类。
资料搜集工作在分摊的情况下很快顺利展开,而令人惊讶的是,在整理过程中,还不断有新问题冒了出来。面对这么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,志愿者们渐渐有了信心。
信息折射监管透明度、举报门槛过高等多重问题
据统计资料显示,自2004年至2011年,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数量从04年不到100条的低位,猛增至05年的400余条,经过5年递减至100余条后,又在2011年增至500条左右。
吴恒认为,2008年和2010年出现的低位应该与奥运和世博的召开有关,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相对增加会对报道数字产生一定的影响。
而数据同时反映出另一个问题,新闻数量构成的统计图本身并不足以说明食品安全的严重程度。比如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媒体特别多,相关稿件和曝光食品种类也会相应增多,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两个地区的食品安全形势就比其他地域更为严重。
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方式进行统计,吴恒也是无奈之举。原来,最早他构想是透过政府监管部门的公开信息来进行统计,然而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部门却有着不一样的公开标准,一些地区透明度特别高,公布了大量被查处的不安全食品,另一些地区则十分封闭,如此一来,难免导致食品安全信息有失偏颇。
此外,举报门槛过高也是资料建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。“曾经有一个老人买了十几元的牛肉,因为担心是牛肉膏涂抹假冒的,希望能够鉴定,却不想相关部门给出的回答是,需支付2000元,老人就此作罢。”吴恒说,从不少新闻中不难发现,百姓在树立起食品安全观念后,希望能够借一些司法部门对所涉食品进行鉴定,但往往过高的门槛让人望而却步。
知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
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暴露,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辟谣,但即便如此,吴恒坚持认为,在立法完善之前,不能绝对说明“添加不当”等同于“无害”。以牛肉膏为例,吴恒指出,目前国内对食品添加剂立法尚不完善,即便将猪肉造假为牛肉表面上对人体并无危害,但也正是因为法律漏洞,让人们不免对添加剂的合格程度心存疑虑。
吴恒和他的团队将成果放了网络,将网站命名为“掷出窗外”。其意取于美国的食品安全史。
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·罗斯福也在吃早餐时读到作家厄普顿·辛克莱的纪实小说《丛林》,这段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的小说中提到,有一个工人跌入油锅中三个月才被发现尸骨,而这三个月内生产的香肠都流入了市场。罗斯福“大叫一声,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,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……“掷出窗外”便由此而来。此举推动了《纯净食品与药品法》的通过,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,直至今日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视食品安全的国家之一。
吴恒的“掷出窗外”网站中有一个选项叫做“我要补充” ,人们可以将自己所见的最新食品安全新闻链接上传,为资料库补充咨询,如此一来,日后有人再去查询相关信息,便一目了然。“知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。”吴恒说,一个月的统计毕竟有限,他和同伴们的努力也只是为了抛砖引玉,让更多人关注食品安全,只有大家都开始关注,才能更快地让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。(记者周晏?)